
东实援疆人才凌力受邀到天安门现场观礼阅兵
从东莞到戈壁:援疆“尖兵”凌力的使命担当,书写莞疆协作共富答卷
9月3日上午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当阅兵的方阵在万众瞩目下迈过长安街,来自东莞的援疆人才凌力内心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。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,凌力荣幸受邀到阅兵现场观礼。这位从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东实集团”)走出的援疆人才,带着东莞制造的基因与实干精神,在新疆戈壁滩上深耕九年,不仅将新疆东纯兴集团打造成广东产业援疆的标杆,更用真情与担当架起莞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。凌力的故事,既是一位东莞援疆人的奋斗史诗,更是东莞与新疆携手共进、共促繁荣的生动注脚。
东莞基因:实业沃土孕育援疆“尖兵”
凌力与援疆事业的结缘,离不开东莞这座城市的实干底蕴与东实集团的使命传承。作为东莞市属国有企业,东实集团始终以“推动城市升级 创造美好生活”为使命,在推动经济发展、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步履不停。2016年,当国家对口援疆工作需要骨干力量时,东实集团第一时间响应号召,选派具备经济管理与产业运营经验的凌力,奔赴新疆参与广东援疆“一号工程”——新疆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100万锭项目建设。
“东莞人讲究‘敢为人先、埋头苦干’,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。”凌力回忆,出发前东实集团领导的嘱托至今萦绕耳畔:“要把东莞的产业经验带到新疆,把东莞的务实作风落在戈壁,既要建项目,更要育产业、惠民生。”这份来自家乡企业的信任,成为他九年援疆路的“精神燃料”。彼时的凌力,虽对棉花种植、纺织生产没有经验,但凭借东莞制造业熏陶出的“钻研劲”,白天扎在尘土飞扬的工地监督施工,夜晚抱着纺织专业书籍啃到深夜,从识别棉种、调试设备到优化生产流程,一点点从“门外汉”成长为能独当一面、统筹百万锭纺织项目的“行家里手”。
东莞的产业优势,更成为东纯兴集团起步的“助推器”。在凌力的推动下,东纯兴集团引入东莞纺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,借鉴东莞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 ,先后引入德国特吕茨勒、日本村田等国际顶尖设备,建成全疆首条5G智能纺纱线,将万锭用工需求从传统的60人降至35人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“东莞的‘智造’理念,让我们在新疆实现了纺织产业的‘弯道超车’。”凌力自豪地说,如今东纯兴集团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,还通过东莞的外贸渠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客户,真正实现“新疆生产、东莞赋能、全球流通”。
戈壁答卷:九年耕耘铸就产业援疆标杆
在新疆草湖镇,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矗立起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——这是凌力与团队用九年时间交出的“产业答卷”。2017年5月,东纯兴集团一期项目顺利投产,从规划立项到首批棉纱线产品落地仅用不到一年半,创造了援疆项目建设的“广东速度”;此后二期、三期项目相继投产,100万锭规模目标如期达成,成为援疆各省市中投资额最大、规模最强的产业援疆项目。
截至2025年7月底,东纯兴集团已累计生产各类纱线94.03万吨,累计实现产值182亿元(其中2024年产值约24亿元),实现销售收入178.8亿元(不含税),累计缴纳税费2.77亿元,成功跻身全国“棉纺织行业营业收入百强企业”第23位。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,是凌力带领团队对“技术创新”的执着坚守——他牵头建立“一个中心、多点引擎”的科技创新体系,推动东纯兴集团与新疆大学、江南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,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8831万元,研发出204个新产品,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,获得国家专利102项。其中,天丝、莫代尔纤维纯纺系列品种的成功开发,尤其是兰精细旦天丝G100系列品种的问世,不仅丰富了企业产品线,更填补了新疆纺纱领域的技术空白,让“新疆造”高端纺织产品走进了大湾区的服装企业车间。
“产业援疆不是‘输血’,而是要培育‘造血’能力。”凌力始终牢记这一理念。针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、收入低的困境,他牵头成立技能培训班,推行“师傅结对”“车间大比武”等模式,累计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250余名、少数民族产业工人3537名。截至目前,东纯兴集团已带动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4200余人次,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80%,员工月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,超过四分之一的员工凭借辛勤劳动购置了小轿车,真正实现“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”。
来自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员工伊合帕莱姆?赫力木,就是产业援疆的受益者之一。在东纯兴集团的技能培训下,她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纺织车间的技术骨干,2023年在自治区级纺织行业操作技术比武中斩获第一名,还荣获全国“最美纺织工”称号。“是凌书记和东纯兴给了我新生活,现在我能挣钱养家,还能教更多姐妹学技术。”伊合帕莱姆的话语里满是感激,而这样的故事,在东纯兴集团还有很多。
莞疆同心:用真情编织民族团结纽带
“援疆既要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;既要建项目,更要聚民心。”这是凌力常说的一句话。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,他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,用东莞人的热情与真诚,架起莞疆各族群众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
为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,凌力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和军垦文化入手,在东纯兴集团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、文艺联谊活动等200余场次,每年组织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名、民族团结示范车间12个,让“各民族一家亲”的理念融入日常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在他的牵线下,先后有14对汉族与维吾尔族员工组建多民族家庭,成为民族团结的“活样板”;他还积极协调资源,支持10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子女入读草湖粤兵学校,让孩子们在优质教育中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。
考虑到少数民族员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需求,凌力在企业内部开设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。通过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培训设施、编制教材、聘请讲师,培训班学员从最初的60多名,到如今的2600名,已成为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企业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中心。通过播放国语影片、举办歌唱比赛、开展“车间用语小课堂”等多样化活动,员工学习国语的热情被充分激发,出勤率与考试及格率始终保持高水平。“学会了国语,就能看懂设备说明书,还能和汉族同事顺畅交流,晋升机会也多了。”维吾尔族员工阿依古丽说,现在她不仅能独立操作智能纺纱设备,还能给新员工做培训,这在以前是她不敢想象的。
凌力的付出,不仅赢得了新疆各族群众的认可,更成为东莞与新疆深化协作的“桥梁”。近年来,在他的推动下,东纯兴集团与东莞的纺织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东莞企业的技术专家定期赴疆指导生产,新疆的优质棉纱则通过东莞的供应链网络销往全国;同时,东莞的教育、医疗资源也通过援疆渠道向新疆倾斜,草湖粤兵学校与东莞的中小学结成“姊妹校”,定期开展师生互访交流,让莞疆两地的孩子在书信与见面中增进了解、收获友谊。
初心如磐:续写莞疆共富新篇章
“看到当地村民过上好日子,一切付出都值得。”回顾九年援疆路,凌力的眼中满是欣慰。如今,作为东纯兴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他依然坚守在援疆一线,而来自家乡东莞的支持从未间断——东实集团持续为东纯兴集团输送管理与技术人才,东莞市政府也将东纯兴项目作为“莞疆协作”的重点案例推广,推动更多东莞企业参与新疆建设。
“能代表东莞援疆人参与阅兵,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”凌力表示,未来他将继续带着东莞的嘱托与期望,推动东纯兴集团进一步向全产业链延伸,计划2025年实现产值25亿元,带动更多新疆群众就业增收;同时,他还将推动莞疆两地在纺织技术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合作,让“东莞经验”与“新疆优势”进一步融合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贡献更多“莞疆力量”。
从东莞的制造业车间到新疆的戈壁产业园,凌力用九年时光诠释了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位援疆人才的个人奋斗史,更是东莞与新疆同心同向、共促发展的生动见证——在国家对口支援战略的指引下,东莞的实干与创新,正与新疆的热情与潜力碰撞出璀璨火花,书写着新时代莞疆协作共富的崭新篇章。
(素材来源:东莞广播电视台)